Josiah02 发表于 2024-9-2 14:53:42

如果石油巨头支持绿色转型并从中获利,情况会怎样?以下是具体做法

就像石油行业本身一样,家庭在现有的运输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让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以及消费者转向零排放运输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我们不能假设电动汽车(EV) 会很快取代化石燃料汽车。大多数家庭无法使用电动汽车,而且电动汽车无法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它们在同样拥挤的道路上行驶,速度限制也是一样的。
在供应方面,要使整个运输车队实现电气化,就需要大规模扩建基础设施。即使需求强劲,这些基础设施也难以取代石油巨头占据主导地位且价格合理的替代能源。
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不会更换汽车,除非他们确信所需的加油基础设施可用。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需求,这些基础设施就不会实现。
重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来供应清洁燃料可以说服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做出改变。但这需要什么呢?
清洁燃料替代品
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和汽车制造商,如丰田和宝马,都在积极推动以清洁氢为基础的技术,如氢燃料电池汽车。丰田和一些重型汽车制造商也在投资能够燃烧清洁氢气的汽车。
“绿色氢”是否适用于大众运输仍是热议话题。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生物燃料至少有可能部分实现运输(尤其是航空)脱碳。
而所谓的“替代燃料”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这些被称为电子燃料的燃料是由氢和二氧化碳结合而成的合成燃料。
因此,它们可以更快、更广泛地实现交通脱碳,因为它们可用于现有车辆,并通过现有基础设施供应。欧盟最近放宽了对 2035 年起销售新化石燃料汽车的禁令,以允许这样做。
与电动汽车一样,使用清洁氢燃料、生物燃料或电子燃料的汽车除了减少排放外,不会彻底改变交通运输。但它们可能会通过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领先于电动汽车:使整个车队都转向使用清洁燃料成为可能,同时开发所需的加油基础设施。
可负担性和规模
重新利用现有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来供应清洁燃料可能比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更快、更便宜,例如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所需的大规模扩展的电力系统。
例如,零排放氢气可由天然气生产,但该过程本身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碳捕获储存 (CCS) —— 清除排放并将其安全地储存在枯竭的天然气田等地质结构中 —— 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为CCS 是可行的,并且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石油公司可以在可再生氢或电子燃料生产发展的同时适应生产零排放氢。
所需的地质结构位于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附近,这些基础设施也可以转换为运输产生的清洁燃料。
这些技术可能目前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但 20 年前电动汽车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协调一致的投资和大规模生产是改善电动汽车经济性的关键。
重新利用化石燃料基础设施也为将现有车辆转换为使用清洁燃料打开了大门。这几乎不需要或根本不需要对直接替代燃料进行改造,这些燃料在设计上可以替代现有燃料。或者,车辆可以转换为燃烧清洁氢气(或双燃料混合物)。
这可能比购买新车更实惠,并且对车主更有吸引力(即使假设有合适的选择)。
让煤炭行业停业
在此过程中,石油巨头可以避免其现有资产成为夕阳投资。至关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通过重新利用其基础设施获利,通过对目前由另一个主要碳污染源煤炭主导的行业进行脱碳。
例如,在一些煤炭消耗量大的行业(如炼钢业)中,氢气是比电气化更可靠的替代品。
然而,考虑到规模和协调的需要,单个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不太可能独自盈利地重新利用其基础设施。
但全行业协议和协调以生产特定的清洁能源(或能源组合)可以大大降低投资风险。反合谋法可能会禁止此类协议,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豁免和严格的监管监督。
与此相关的是,企业可能会致力于加速绿色转型,以换取受监管但有保证的回报率。虽然这一策略并不完美,但在美国电力公司成为受监管垄断企业的过程中,这一策略已有先例。
或者,通过特许经营权竞标,企业可以通过付费赢得限时垄断权,从而加速绿色转型。
这些资金被用来支持其他自然垄断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水网络、收费公路、有线电视和光纤宽带。这引发了一场石油巨头输不起的竞争。
重新利用过去
历史提供了相关的教训。一个多世纪前,电动汽车曾是汽车领域的主流技术。但随着经济实惠、便捷的化石燃料汽车的出现,电动汽车很快被取代。
新兴清洁燃料具有快速加油、长续航和零排放的前景,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日子可能再次屈指可数。
还记得,19 世纪的投资者通过购买与火车竞争的运河加速了铁路的转型。他们随后要么退役运河,要么将其改作铁路线路。
如果这些投资者预见到机动车和公路将取代铁路,他们可能会投资较少。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意味着当代人将受益于比以前更多的铁路。
化石燃料行业也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如果重新利用这些污染基础设施可以加速绿色转型,那么过去对污染基础设施的投资可能会造福当代和后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石油巨头支持绿色转型并从中获利,情况会怎样?以下是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