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机器人准备改变科学实验室
想象一下,一个实验室助理拥有相当于 10 名博士生的计算和操作能力,能够在火星等极端环境下工作。这一愿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STC) 成为现实,那里的一支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个名为 Luke 的机器人化学家。卢克采用光滑的白色框架、两个机械臂以及视觉系统、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和人机交互软件等先进组件,可以处理倒液体和研磨固体等精细任务,同时独立设计实验和测试假设。
相比于人类,卢克可以不停地进行实验,其操作精度可达0.1毫米。
“最让人称奇的是卢克的学习和分析能力,”26 岁的博士生赵路远说道,他已在该项目上工作了三年多。“它可以在两周内学习 50,000 篇学术论文,并在六周内验证超过 376 万个实验配方。”
“机器人正在成为科学家的有效工具。给他们一个科学问题,他们可以设计实验,高效、精确地完成实验,并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姜军说。
自去年以来,该大学培养的人工智能化学家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基于火星陨石制造出生产氧气的催化剂——这是实现人类长期在火星居住的一步。这些机器人还在研究用于货币防伪的有机薄膜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煤制油技术。
蒋涛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科研领域的一场革命,使科学家能够突破身体和脑力的限制,成倍提高生产力,加速科学发现。
机器人化学家项目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引起了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机构的兴趣。
这一发展与中国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努力相一致,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的技术融合。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方针,中国计划到2025年建立人形机器人初步创新体系。到2027年,中国将拥有一个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相关产品将深度融入实体经济。
据今年4月举行的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报告显示,预计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占全球比重的32.7%。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但挑战仍然存在。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孙涛表示,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部署之前,仍需要在电池寿命、决策和自然交互能力方面进行改进。
然而,对于江来说,他的机器人伙伴出现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有可能让人类科学家获得更大的创新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追求突破想象力界限的梦想和发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