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回复: 0

研究发现大规模小行星撞击并未长期改变地球气候

[复制链接]

3297

主题

0

回帖

659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94
发表于 2024-12-9 01: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亚太地区
根据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大约 3565 万年前,两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但并未导致地球气候发生任何持久变化。
这两块陨石均宽数英里,撞击地球的时间相隔约 25,000 年,分别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形成了直径 60 英里(100 公里)的波皮盖陨石坑,以及在美国切萨皮克湾形成了直径 25-55 英里(40-85 公里)的陨石坑,分别是地球上已知的第四大和第五大陨石坑。
这项研究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上,没有发现撞击发生后15万年内气候发生持久变化的证据。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当时生活在海洋或海底的微小有壳生物化石中的同位素(原子类型)推断过去的气候。同位素的模式反映了生物生存时水温有多高。
合著者布里奇特·韦德教授(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引人注目的是,撞击后没有发生真正的变化。我们预计同位素会朝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移动,表明水温变暖或变冷,但这并没有发生。这些大型小行星撞击发生后,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星球似乎一切如常。
“然而,我们的研究无法发现数十年或数百年的短期变化,因为样本每 11,000 年采集一次。从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这些小行星撞击将是一场灾难。它们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海啸,引发大面积火灾,大量灰尘会被吹入空中,遮挡阳光。
“对导致恐龙灭绝的更大规模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建模研究也表明,气候的变化发生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尺度上,不到 25 年。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了解即将发生的情况,并资助防止未来发生碰撞的任务。”
研究小组由韦德教授和地球科学硕士生娜塔莉·程组成,他们分析了 1,500 多个单细胞生物(有孔虫)化石中的同位素,这些生物既包括生活在靠近海洋表面的有孔虫(浮游有孔虫),也包括生活在海底的有孔虫(底栖有孔虫)。
这些化石的年代为 3550 万至 3590 万年,是在科学深海钻探项目从墨西哥湾下方提取的岩心三米内发现的。
当时撞击的两颗主要小行星估计宽度分别为 3-5 英里(5-8 公里)和 2-3 英里(3-5 公里)。较大的那颗小行星形成了波皮盖陨石坑,其宽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当。
除了这两次撞击之外,现有证据表明,在此期间——晚始新世,还有三颗较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这表明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出现了扰动。
研究人员指出,此前对当时气候的研究尚无定论,有的研究认为小行星撞击与加速冷却有关,也有的研究认为其与气温升高有关。
然而,这些研究的分辨率较低,观察样本的间隔超过 11,000 年,而且其分析较为有限 - 例如,仅观察生活在海底的底栖有孔虫物种。
通过使用生活在不同海洋深度的化石,新研究提供了海洋如何应对撞击事件的更完整的图景。
研究人员研究了多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碳和氧同位素。
他们发现,在两次小行星撞击前约 10 万年,同位素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海洋表面温度上升了约 2 摄氏度,深层海水温度下降了 1 摄氏度。但在撞击前后没有发现任何变化。
研究人员还在岩石内部发现了两次重大撞击的证据,即数千个微小的玻璃滴,也就是二氧化硅。这些玻璃滴是在含二氧化硅的岩石被小行星蒸发后形成的。二氧化硅最终进入大气层,但随着冷却凝固成液滴。
合著者、地质学硕士毕业生 Natalie Cheng 表示:“鉴于 Chicxulub 撞击可能导致了大规模灭绝事件,我们很好奇,始新世期间出现的一系列大规模小行星撞击是否也导致了长期的气候变化。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撞击并没有引起显著的气候反应。
“从微化石中保存的化学成分来了解地球的气候历史真是令人着迷。研究我们选择的有孔虫物种并在此过程中发现美丽的微球体样本尤其有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NewCET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18 , Processed in 0.0249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NewCET 1.0

Copyright © 2012-2024, NewC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