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证实,长江流域青铜时代文明曾使用丝绸进行祭祀。这一发现为中国四川三星堆遗址使用丝绸作为祭祀材料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
丝绸是丝绸之路沿线全球贸易发展的关键材料,丝绸之路因沿线的大量丝绸贸易而得名。由于丝绸的有机成分和易降解性,丝绸的起源难以追溯,考古记录中几乎没有留下直接证据,不过在新石器时代可以找到与丝绸制造相关的工具。
在三星堆遗址,人们在八个可追溯到商代晚期(公元前 1600-1100 年)的祭祀坑中发现了一层层的灰烬和烧制文物,包括青铜器和玉器。其中,人们发现了一件独特的青铜“网格状器皿”,内嵌玉器,上面还有织物的痕迹,这促使研究人员研究这些残留物中是否有丝绸。
在《科学报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国长江流域青铜时代文明使用丝绸进行祭祀的证据》中,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来识别丝绸残留物。
技术包括免疫亲和柱 (IAC) 富集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蛋白质组学。这些方法能够检测严重降解样品中的矿化丝残留物。
样本是从青铜器和玉器上发现的矿化织物痕迹以及祭祀坑的灰烬层中提取的。使用 IAC 富集的样本分析了丝素蛋白,即丝绸结构的核心蛋白质。ELISA 测试证实了丝素蛋白在矿化织物残余物和灰烬层中的存在。通过 SEM 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纤维呈现出丝绸特有的光滑三角形横截面。
蛋白质组学分析在考古和模拟土壤样本中都发现了丝素蛋白的重链(P05790 蛋白),证实了这种材料是丝绸。它进一步证实了所用材料是桑蚕丝(Bombyx mori),表明养蚕业(丝绸养殖)涉及种植桑树来喂养蚕,证实了历史记载。
完整的分析表明,三星堆坑中发现的织物包括丝绸,并且由于青铜器中释放的铜离子促进的矿化过程,丝绸残留物得到部分保存。
发现丝绸痕迹缠绕在玉器上,并覆盖在青铜格子状器皿上,表明它们在仪式中使用。纤维的不均匀矿化和灰层丝绸残留物的存在表明,在这些仪式中并非所有丝绸都被完全焚烧。
研究人员认为,丝绸在宗教仪式中被用作沟通天地的“物质载体”,这与中国古代将丝绸用于祭祀寺庙服装和仪式的历史记录相吻合。三星堆的发现也为该地区早期的养蚕实践提供了见解。
此前对该遗址进行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表明,该遗址距今约 3,148 至 2,966 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丝纤维遗址之一,至今仍以生产丝纤维而闻名。中国古代有关蚕桑业的历史记载大多与蜀国有关。包括三星堆附近地区在内的广大长江流域的蚕桑业始于 5,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发现证实了丝绸在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意义,以及古蜀文明的技术创新,而该地区至今仍以桑蚕业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地和出口地。
|
|